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泰國越南新加坡 流行音樂

泰國歌曲5大主軸
泰國音樂很容易另人陶醉,尤其是泰國歌曲。關於泰國歌曲在旋律的定位上,又有很多種風味各異之風格,為了讓剛接觸泰國歌曲的朋友,能對此旋律有更直接的認識;為了讓時常聆聽泰國歌曲的先進,能對此曲風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因此在這裡介紹一下泰國歌曲的5大主軸,若有錯謬的地方,祈望各位大德指正,貧僧我將感激不盡。

1.      流行曲風   สตริง或稱สากล  Sa dreng》或稱《Sa kon
就是流行歌曲,曲風較為現代,歌詞較為直接,有時還有西洋風味,目前亦是泰國音樂的主流,而且最近不乏偶像型歌手,而大家最常接觸到的曲風大概就是這一種,著名的歌星相當多,今日就舉幾個資歷比較久的,如BirdMaleewan JeminaSirasakNantida Kaewbuasai……等等。

2.      經典曲風   ลูกกรุง  Look kroong
即早期都市流行曲,又可稱為經典歌曲,這類歌曲都是幾10年的老歌,曲風有泰國風味,旋律優美,歌詞文雅含蓄,大多為情歌居多。同時亦是我最喜愛的曲風。此類型的歌曲幾乎以Soontaraporn此團體為大宗,但是年代已經久遠,後期市場以翻唱居多,翻唱此類歌曲的歌星著名的如Nantida KaewbuasaiSaranya Songsermsawad……等等。

3.      民謠曲風   ลูกทุ่ง  Loog thung
就是泰國民間歌曲,亦可稱為地方歌曲或民謠。這類歌曲依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風味,老歌新歌都有。此類歌曲在泰國民間最為流傳,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轉音很多,不太好唱。一般唱這類型的歌星,都是實力派的,著名的歌星如Got Jakarapan Fon Tanasoontorn……等等。

4.      東北曲風   หมอลำ  Mor lam
這類歌曲與Loog thung一樣,同屬地方歌曲,即是自Loog thung中僅針對泰國東北專有的民謠之一種稱呼。這類歌曲又可細分為2種,一種是方言色彩比較不濃厚的Loog thung mor lam,另一種則是正統的東北歌,即正宗之Mor lam,而正宗Mor lam超級難唱,一般連泰國人亦很難能唱好它。一般廣義的Mor lam歌曲,就是指上述這2種之音樂類別。這類歌曲有相當重的地方風味,轉音相當多,老歌新歌都有,著名的歌星如Siriporn AmpaipongJintara Poonlarb……等等。

5.      東北曲風   เพื่อชีวิต  Pier cheewit
這類型的歌曲就是『為了生命、生活』的歌曲,內容大多鼓勵人奮發向上,或是思念家鄉這類的題材,這種歌曲讓很多勞工階層聽了會對生命有信心、前途有展望。算是一種勵志的歌曲,著名的歌星如CarabaoMoroccoCaravanThierry Mhekwattana ……等等。

越南
1.      Minh Tuyế(明雪)生於西貢 6個兄弟姐妹中的最年輕的。她6歲時就登台表演並且參加很多音樂才能比賽17歲時贏得電視台舉辦名為“Tieng Hat Dai Truyen Hinh Toan Quoc”的歌唱比賽的第二名後她決定成為歌手開始演唱生涯這一路上指導她音樂方面技巧的包括作曲家Thanh TungTrieu DangMiss Thuy與兩個眾所周知的歌手姐姐Cm Ly and Hà Phương一樣她的音樂天份來自於她的音樂世家與音樂家父親的啟發
1997Minh Tuyết拿著國際學生簽證來到加州聖地牙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她的聲音獲得一家音樂行老闆的賞識隨後推薦她給唱片公司並且簽約很快的明雪就打開其知明度並在一個DVD專輯中演唱“Em Van Doi Anh”由於她明亮的聲音跟演唱情歌的技巧不久隨即獲得歌迷的喜愛明雪說如果她不是歌手的話她希望能當個設計師或美容師開著自己的沙龍因為她希望能幫助人們變漂亮



2.      黃英康,今年21歲,來自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人民藝術家--黃謙(Hoang Khiem),越南從劇歌劇院的經理,他的姊姊則是越南歌手--玉英(Ngoc Anh八歲的他開始學鋼琴,從小就展現對音樂的天賦,第一次獲獎在15歲,Micro Vang獎項第一名,那時身高182公分的他,臉上還散發著稚氣。
他將許多越南傳統民謠重新編曲,一些越南老掉牙的歌曲經過重唱後,變得更具特色。
他的作品是外國人學習越南傳統民謠的最佳途徑,因為曲調簡單、旋律好聽,歌詞也好學。把曲調學起來之後再聽原來的版本,進而進階到更高的越南藝術。然而安康目前在越南還沒有很有名,可能是因為河內人較於傳統,相對於傳統曲調的音樂來說,對於他的音樂就表現的興趣缺缺。



3.      一身雪白越南傳統服飾、身材穠纖合度,海倫清桃(HELEN THANH DAO)是越南的超級巨星,還有個稱號叫「越南林志玲」。她的爸爸是台灣人,媽媽是越南人,她在越南出生,14歲回台灣唸書,22歲回越南老家被星探發掘,一拍成名。
海倫清桃22歲出道,星路即很順遂,電視劇接不完,越演越多也越演越好,當時幾乎全越南晚上8點,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在看清桃演的電視劇,翻開每本雜誌,封面都是清桃。越南現在收視率最好的電視劇,還是清桃自己演的,就連主題曲也都是她唱的。
不過,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她卻發下毒誓永遠不回越南。一提到媽媽,清桃的眼淚止也止不住,因為從小爸爸去世、姊姊車禍,現在相依為命的媽媽也過世了,她無依無靠,只剩下孤單一人。 聽到噩耗後,她丟下正在錄的專輯、正在拍的電影,趕回台灣辦理媽媽的後事,沒有人陪伴,家裡只剩下寵物可以說話。換下戲服,清桃就跟一般小女生一樣,喜歡跟狗狗玩,每天都與狗相伴殺時間,讓她暫時忘記傷痛。
身為超級巨星,清桃沒有架子,既然決定回台灣,她說跑龍套也可以、打工也可以,只要有事可以做她都願意,毅然放下巨星光環重新開始。




新加坡
音樂,是種文化,它反應的就是土地的味道。在新加坡的音樂裡,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它在族群、宗教、語言等方面的文化多元性;但另一方面,不管是如何的多元,在各種符號裡,不論是官方的或是民間的音樂,都有種強烈的,對於「秩序」、「溫暖」、「家」的要求。對於愛情的表現,也是種溫馴。
總歸來說多元文化的新加坡,同時也有種要求秩序的願望,它反應的是種「收斂性的」文化慣習。
在新加坡的音樂中找不到的一些要素,是對於自由的興趣與反抗、冒險的慾望。我特別以台灣為背景來解釋,同樣在華人音樂的世界裡,台灣音樂與新加坡音樂相當大的不同的是,台灣的音樂有種「發散性」的文化慣習,它反應的是種自由的精神與自在的靈魂。
新加坡的音樂,仍然帶了種「有用」的性質,它反應的是對於秩序的興趣;台灣的音樂,有更多的是一種「有趣」的味道,它的樂趣則是在於向生活的意義提出質問。
新加坡金曲獎新加坡唯一一場音樂頒奬典禮,旨在推廣新加坡音樂事業以及奬勵海內外傑出音樂人。新加坡金曲獎頒奬典禮由新傳媒電台,同時也是新加坡收聽率最高的Y.E.S. 93.3FM主辦。


新加坡的部分比較少,因為他們有名的藝人大部都來台發展,與現今台灣線上歌手重疊性極高,有時甚至搞不清楚哪些人是本地人、哪些人是來自新加坡或其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的藝人了。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期末報告分工: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當地藝人的特色

我是負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當地藝人的特色的南君^^在網路上蒐尋過後,有找到一筆新聞資料,個人是覺得應該對於我們期末的報告會有不小的幫助,而又以馬來西亞的資料最多,菲律賓的部分只簡單介紹了一些他們的審美觀(下方有整理過後的資料),印尼的部分似乎找不太到跟當地藝人特色有關的資料,比較多是當地傳統的舞蹈等等...所以這部分可能就比較沒有辦法了!那如果有甚麼地方還需要做修改或是還要更多的資了可以再跟我說~~~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歌手瞄准全球華人心靈

中新網9月26日電 近十幾年大批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歌手有計劃地以台灣為基地,拓展中國大陸市場。台灣成熟的華語流行音樂工業、自由的創作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化了全球中文流行音樂中心的地位。香港最新一期《亞洲周刊》刊登文章《馬新歌手瞄准全球華人心靈》,作了介紹。原文摘編如下:
  來自新加坡的蔡健雅,月前在台灣金曲獎一舉奪得最佳女歌手獎及最佳製作人獎,來自馬來西亞的曹格則勇奪最佳男歌手獎。其實,這是台灣流行樂壇的一個縮影。近十幾年來,台灣成熟的流行音樂製作環境,吸引了一批批的馬、新歌手以台灣為基地,發展音樂事業。他們將不同風格的音樂帶進台灣,互相激蕩,豐富了全球華語流行音樂的內涵,成為全球中文流行樂壇的一股重要力量。
  台灣作為全球中文流行音樂中心,吸引了全球的中文歌手,但其中以來自馬、新的歌手與音樂人數目較多,而且較有計劃的到台灣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台灣的唱片公司為尋找新面孔而到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發掘新人,而不少馬、新的年輕音樂愛好者,也以到台灣發展作為努力的方向。這些來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歌手及音樂人,包括巫啟賢、柯以敏、陳潔儀、許美靜、關德輝、光良、品冠、梁靜茹、“阿牛”陳慶祥、蔡健雅、孫燕姿、戴佩妮、阿杜、張智成、張棟梁、林俊傑、林宇中、曹格、陳偉聯等,以各自的獨特風格到台灣發展音樂事業,使華語流行音樂百花齊放,為個人事業、台灣樂壇,及歌迷耳福,創造三贏局面。
  台灣相對自由的創作環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海外,尤其馬、新華人到台灣發展音樂事業的重要原因。馬、新以中華文化相對邊陲之地,卻能夠出現不少中文歌曲創作人及歌手,受台灣輸出的文化“軟實力”影響最大。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台灣的校園民歌“催生”了新加坡的“新謠”和馬國的“激蕩工作坊”等華語歌曲創作風潮,到近年台灣蓬勃的電視綜藝節目,透過有線電視及互聯網,傳送到馬、新,影響了馬、新年輕人的表演風潮,也間接為台灣流行音樂培養新血。例如近年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節目,就吸引了馬國年輕人參加,馬國新人林建輝就因為表現不錯而被唱片公司看中,正籌劃出片。
  華語音樂市場不僅使馬、新的歌手及創作人嚮往,也成為一巨大商機。新加坡名製作人李偉菘、李偲菘兄弟,就在新加坡開設了音樂學校,為有意進軍歌壇的青少年進行有系統的培訓,其中孫燕姿就是他們的成功例子。從“新謠”時期即成立的海蝶公司,也設有演藝訓練學校,成立版權公司,培養詞曲創作者,有計劃的推廣優秀作品。海蝶的腳步更拓展到馬來西亞、台灣、中國大陸,成為一個國際音樂集團。
  獅城創作人受台灣啟發
  海蝶集團創辦人之一、現任該集團藝人與產品定位總監的許環良表示:“台灣是華人社會中人文面比較豐富的,表現在社會的包容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新加坡從事新謠創作的許環良說,轉折點是一九八五年,當時他到台灣參與《明天會更好》大合唱,認識了羅大佑、李壽全等華語音樂中堅分子,深受啟發。此後,他經常游走台灣,從事幕後工作,吸收了很多人文養份,並思考讓新加坡歌手進入台灣發展。
  台灣資深唱片宣傳傅孟儒指出,最早引進新馬歌手到台灣的是滾石唱片,該公司在新馬的海外部有計劃地發掘當地有特色的藝人,因為就營銷策略而言,當地藝人若能走出該國到台發展,很容易就變成國際議題。
  來自馬來西亞的光良近年以風格清新的《童話》等歌曲,紅遍兩岸三地。他的經紀人孔勝民說,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畢竟華人市場很小,當地的娛樂市場都以可以到海外發展為目標,順理成章的他們就會很關注台灣的音樂市場,台灣也成為華語歌手是否走紅的標準市場。
  傅孟儒指出,台灣這五年來重視歌手實力,不以外型取勝,而是以唱功為主,所以像曹格這種外型並不特別突出的藝人也能闖出一片天,到新馬發掘歌手也是基于這樣的概念,滾石最早發掘的馬國歌手是光良和品冠,後組成“無印良品”,兩人和聲優美、清純,在台灣一炮而紅,成為當年“滾石的年終獎金”。
  事實上,在國際公司夾攻之下,台灣唱片公司只能另闢戰場突圍。傅孟儒指出,台灣一直希望發掘新的聲音,藉外地歌手來衝擊市場,引進新馬歌手其實是一種廣納百川的思維,值得肯定。他透露,近期內會有馬來西亞歌手龔柯允來台演出,此人歌聲、外型均很突出,“來頭不小”,極可能一炮而紅。
  孔勝民表示,新馬地區歌手在創作部分比較讓人印象深刻,可能是創作上比較清新,較易為人所接受,這或跟他們生長的環境有關,他們比較純樸,所以做出來的音樂也比較清新,跟那些媚俗的歌曲有很大的不同。
  許環良表示,近年國際唱片公司大舉兼並台灣的唱片公司,對音樂的發展造成破壞,原因是這些國際公司的重點是如何在短期內提升市場占有率,以便創造最大利潤,所以就往偶像路線發展,而新馬相對的受到的衝擊較小,所以還是能夠很努力的做音樂,因而不斷有好作品及好歌手出現。
  至於歌手培訓過程,孔勝民說,“藝人其實就是唱片公司的商品,只要有商機,公司就會去創造”。培訓馬、新歌手主要是在加強面對媒體及服裝造型方面。以“光良品冠”為例,當年他們在馬國發的第一張專輯《掌心》,以台灣業者的眼光而言,很老土,但在馬國卻很紅。他們到台灣發展後,發行的第一張專輯也是《掌心》,但造型、設計等都要重做。
  台灣種子音樂總經理田定豐說,培訓是要找出歌手的特質,從本質出發,例如創作方面加些什麼,“只是給指導,不是改造他們”。以光良為例,他的音樂定位清楚,就是“純情情歌”。
  田定豐在唱片行業有二十年經驗,從底層做起,做過宣傳、企劃、製作等部門。他說,台灣是大中華流行音樂重要一部分,從八十年代滾石、飛碟唱片公司相繼成立起,音樂工業就開始成熟,到今天已執全球華人社會牛耳。
  田定豐說,中國大陸崛起,台灣人才可以幫助大陸歌手成長,台灣的流行音樂在大中華最早工業化,最成熟,台灣也是一個製作中心,是搖籃,從台灣往外擴散,“台灣的地位十年內不會改變”。台灣的製作環境甚至比美歐美,孔勝民指出,台灣擁有全球最多台的“五百萬台幣的數位盤帶”。
  馬國的歌手及音樂人能夠獲得當前中文歌曲最重要的市場兩岸三地的認同與接受絕不是偶然的,這不僅在于來自馬國的音樂創作有其獨特性,也因出產自馬國的歌手有先輩南來不屈不撓的打拼精神。
  28舞台(28 stage)負責人黎德驊表示,馬國歌手走向海外發展的趨勢基本上可以分三個階段,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巫啟賢及柯以敏為代表人物的馬國歌手、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的光良、品冠、梁靜茹及阿牛等代表歌手;近代也湧現不少歌手,他們以張棟梁、曹格等人為代表歌手。
  在娛樂界擁有十七年經驗的黎德驊指出,馬國歌手及音樂創作人走向海外是必然的道路,這是因為馬國的市場太小,而馬國歌手要獲得國際的認同與接受,首先必須到台灣發展,並以台灣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的橋頭堡。不過,她指出,隨著台灣的演藝業走下坡,歌手皆往中國大陸走,一些馬國歌手也開始跳過台灣,直接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作品純樸較無商業味
  馬國資深音樂創作及製作人周金亮表示,馬國歌手一般上都是在本土擁有一定的知名度後,才被安排到台灣發展,再以台灣的包裝及呈獻方式打入中國大陸市場。他說,台灣的製作費用雖然較高,不過台灣擁有所需的配備及人才,這讓作品及歌手的演藝有質量的保証。
  周金亮在零一年就參與了中國音樂製作工作,這包括成都資金、香港導演、中國演員、馬國製作的《愛在陽光燦爛時》電視音樂劇、新疆開拍的《為了你幸福》等。在馬國,他則擁有音樂製作公司──音樂通勝,旗下歌手包括目前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宇珩。
  周金亮認為,馬國創作歌曲能夠在兩岸三地獲得接受,這主要是馬國的音樂人創作並沒有太強的商業企圖心,保留為興趣而創作的信念,因此較沒有商業的味道。他說,馬國的歌曲創作的特色是容易唱、聽得懂,同時也唱出一般人心裡的想法,因此容易引起共鳴。“中國的歌曲讓人可以感受到鄉土的滄桑、香港歌曲則流露市井小民的心聲,而台灣歌曲則讓人感受到一個人躲在陰暗的角落敘說自身的遭遇,馬國音樂卻是讓人感染那股休閒與熱情的氣息。”
  馬國不僅有著名的歌手揚名海外,也有許多創作人的歌曲獲得海外音樂人的接受,這包括早期的陳敬瑜、陳敬詩兄弟、田鳴、曾錦昌、洪瑞業等人。洪瑞業曾為許多馬國及海外歌手創作歌曲,其中《勇氣》也帶紅了梁靜茹。此外,讓台灣歌手黃品源紅遍大江南北的《小薇》,也是出自馬國的創作人阿弟。
  華語歌曲獲得不同養份
  在光良、品冠等人在海外受歡迎後,也激發了馬國華語歌手與創作人的信心,讓他們看到本身的方向與前景,這刺激馬國的演藝事業發展,使馬國歌手能夠源源不絕的到海外發展,為全球華人演藝圈提供多元化的歌手與作品。
  不過,新、馬歌手在台灣能闖出一片天,並非易事。亞神音樂平面媒體企劃莊東翰指出,東南亞各地語言不同,華語只是其中一種,語言跟發音都會影響表現,在這種情況下,馬、新歌手卻能以華語歌曲闖入台灣市場,顯示出台灣流行音樂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莊東翰認為,東南亞各地對華語流行音樂都有正面貢獻,“它們使華語歌曲這棵植物得到各種不同的養分”,而得以欣欣向榮。(童清峰、林友順、蕭偉基) 【編輯:官志雄】

資料來源:http://news.sina.com/oth/chinanews/201-104-103-107/2008-09-26/02033323308.html

-------------------------------------------------------------------------------------------
菲律賓的部分:
雖然菲律賓受中國影響很深,但它西化更深!所以基本上它的審美觀也是時歐美的,
也就是傾向認同體態豐潤、胸部豐滿、樣貌成熟性感的路線,就是喜歡很有肉感的身材以及成熟的臉孔,沒看到有多少的紙片人明星或卡哇依藝人,不相信嗎?
菲律賓時常雜誌的封面女郎都是這種style,大家來看看~~





她叫Heart Evangelista,是菲律賓娛樂圈裡歌、影、視、綜藝等多方面發展的當紅藝人,也是走肉感路線!她只有24歲....是一位中菲混血兒。

 帥哥:

這位帥哥叫Richard Gutierrez,是菲律賓電視、電影演員以及模特兒,不知為何,最近比較紅的男藝人都是短髮,是不是覺得跟下面那位帥哥有部份相同的特質?

 菲律賓的帥哥品味大概是這款style--很Man、短髮、俊朗、帥氣、皮膚黝黑、有男子氣概等,日系在這裡不行 但是韓劇超流行的。基本上,用我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古天樂型的帥哥在這裡比較吃得開。

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balaibomba/article/23629862
-------------------------------------------------------------------------------------------

以上是我目前蒐集到的資料,如果還有需要甚麼或是哪部分要改的話再跟我說噢^^!!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東南亞報告

經過了一個小小的討論後我們產生了一個新主題:
在台灣的東南亞藝人及他們對台灣的影響

動機:
       在東亞,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會互相影響彼此,像很多日韓國家的歌手和偶像團體的音樂也對台灣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常常忽略了其實東南亞國家也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只要認真的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現在很多在台灣的歌手其實都不是台灣人,而是來自馬來西亞或是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像是現在在台灣很有名的梁靜茹就是來自馬來西亞,其他還有像曹格、張棟樑、林俊傑等都在台灣發片或是演戲,或是再一些選秀節目上,很多參賽者就來自東南亞地區,甚至有些在當地都還有發過唱片,但還是會到台灣來參加歌唱比賽,就很好奇他們怎麼會選擇台灣又是怎麼來到台灣發展的,而且台灣並不像中國大陸,人口眾多有無限商機,為什麼會願意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如果沒有來到台灣,那留在東南亞國家的歌手又會有甚麼不同的發展,會不會有不同的模式或是發展空間,然後那些東南亞國家的藝人又對台灣的演藝文化有甚麼不同的影響,增加了哪些不同的新色彩,我們覺得這個方面可以好好地思考一下,不同於那些在台灣的移民像是外籍新娘,或是外籍勞工之類的角色,他們是有甚麼不同的原因所以來台灣發展的呢?

報告大綱:
1. 簡單列出幾位東南亞藝人在台灣發展的例子,有甚麼不同的經歷或是有沒有被以不同於台灣本地歌手的方式對待,他們會來到台灣發展的原因是甚麼。

2.那東南亞當地發展的歌手有甚麼不一樣的特色,歌曲內容有哪些類型,發展模式有哪些不同層面,來台灣以後會有甚麼不同的變化。

3.這些東南亞藝人對台灣除了增加了演藝文化的多元性外,有沒有造成甚麼更多方面的影響,像是電影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這是我們目前大概的方向,還是可以在下面回覆提供不同的意見
如果有更好的主題可以做的話我們還可以再修改。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東南亞通識報告

這次的作業是要繳交報告的大綱,所以我們要先決定一個主題
因為要集合同一個時間出來討論可能不方便,大家就把想要做的主題和方向在下面回應
請在禮拜五12/3晚上前回應方便大家一起討論和投票決定哪個主題比較好

謝謝大家喔!!!!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鬥士-林連玉先生


 誰是林連玉?

林連玉(Lim Lian Geok1901/8/191985/12/18)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工作者、教育家,出生於中國福建永春,原名林采居。
他畢生堅持「民族平等,語言平等」的信念,致力維護華文母語教育和積極爭取把華文列為馬來西亞官方語文之一。林連玉疾呼反對《1961年教育法令》(又稱《達立報告書)強迫華文中學改制,極不利於華教發展的條款,聲稱津貼金寧可不要,獨立中學不可不辦,只為延續華文中學一脈香火的獨中基於民族文化不可亡的原則,終於被教育部長取消教師註冊。同年,他被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正式褫奪他的公民權,理由是:
(1)故意歪曲與顛倒政府的教育政策,計劃的激動對元首及聯合邦政府的不滿
(2)動機含有極端種族性質,以促成各民族間的惡感與仇視,可能造成動亂。他被迫展開一場歷時三年的法律鬥爭。
他從此隱居在吉隆坡二十年。198512月18逝於吉隆坡林連玉在吉隆坡隱居二十年的這段期間是出奇的寂寞和清苦的,但是在他死了之後卻又很出奇的震動和偉大。林連玉在生前的訪探者稀疏,甚至連他的生計也曾成問題,但是在他死的時後卻立刻出現上萬人空巷送葬的場面。他死後被馬來西亞華人教育界人士稱為「族魂」,也有人稱他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父」和「華教第一鬥士」。1987年宣布把林連玉逝世日1218日定為華教節,以纪念林連玉先生對華文教育的貢獻,也希望藉此宣揚他的多采多姿、共存共榮的主張,並貫徹他的理想


發跡的社會背景


       林連玉小時候在中國鄉下成長而少年在廈門度過,1924以破記錄成績畢業於集美學校師範部文史地系,受挽留在母校服務。早年的中國教育奠定了他良好的中國古文基礎。林連玉的教育是純中文的,具有「儒家思想和儒者姿態」。然而1927因中國時局動亂,學校被關閉來到南洋,他先後在霹靂州愛大華及印尼爪哇任抹阜任教。 由於他喜歡在報章上發表言論,引起了荷蘭政府的猜忌,他當時趁這個機會離開到馬來亞巴生共和學校服務,而從此改名「連玉」。1935,他在吉隆坡尊孔學校(後來改為尊孔獨中)任教一直到19618馬來西亞政府驅逐離校為止,期間致力於維護華文教育,主張民族、語言平等,推動了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和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的成立。
        廿世紀初期從中國到南洋的知識分子都是生長在孫中山等人鼓吹華僑參與反清革命的動蕩年代,內心自然地充滿了為華人民族以及其他對抗強權奮鬥的正義感,深層心態多少具有一點「中國情結」。大部分當時的華人居住在馬來亞的目的只是為了賺夠錢就回中國,而且多數人也不通當地語言,因此經常遭到當地土著,以及一些英國政府的一些不好的官員們的排斥和歧視,在這方面林連玉對於民族平等是憤憤不平的,而且他後來也激勵大家爭取華人公民權。同胞情緒或「中國情意」在今天的馬來西亞華人民間還依然存在着,但只是表示要緬懷當年馬來亞華人反清革命先烈們,還要教育青年一代學習他們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認為這會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並無要求說一定要回中國,但發揚中華文化的事項受到中國來訪的大使程永華也對此高度讚揚。

心得


        對於林連玉先生的事蹟能有所認識,應該歸功於一位馬來西亞的華人室友。如果當初沒有林連玉先生致力於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保留,我想現在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可能不復存在。室友曾提及,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的華文文憑早已為世界所接納,卻唯獨不能申請馬來西亞本國的大學,導致馬來西亞出國留學生數量一直很多。在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的同時,馬來西亞的政府卻對不斷流出的華人人才視若無物,其對華文教育的打壓更是令人心酸。那種對政治的無奈與不滿,想必當時林連玉先生一定有更深的體會吧。這是活在語言統一的台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痛。
         透過這次報告的了解,很慶幸自己能很安逸的生活在台灣,接受屬於自己的語言教育,同時,更感恩有林連玉先生的堅持和犧牲,延續了屬於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記憶。我想也只有族魂二字才能夠配得上他的付出吧。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E%97%E8%BF%9E%E7%8E%89

Facebook林連玉先生
http://www.facebook.com/pages/lin-lian-yu-Mr-Lim-Lian-Geok/175318512074#!/pages/lin-lian-yu-Mr-Lim-Lian-Geok/175318512074?v=info


光明日報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6730?tid=19